多明的 網路故事書 DOMINIQUE'S STORY WEB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最新故事/好消息 圖片故事 關於多明 留言本 我的書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歐洲生活01 歐洲生活02 歐洲生活03 HOME |
|||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
2001,9月-1 漫步 威尼斯 |
徹徹底底的
|
||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
義大利是個有點兒長遠的夢想了。 想了好久始終都沒有機會去,在台北上班時,出義大利的差都沒有我的份、真要我將短短的假期投注在義大利,又深深覺得對不起在瑞士等我的亞力克斯,這個夢,自然也就這樣年複一年的作下去。 亞力克斯對於在歐洲大陸旅行向來興趣缺缺,他鍾情的是亞洲、南美洲等截然不同的景觀與風情,今年九月這個義大利之行,算是我軟硬兼施才柪來的旅程。仗著還有點沒被我敗光稿費,豪氣地說「我們來去義大利怎麼樣?兩個星期就好,吃住等旅費我出,油錢則由你包辦」,亞力克斯的表情有點兒流露出了一點心動的跡象,我趕緊再加把勁的說,「你不是很愛義大利菜嗎?我們可以邊玩邊吃好吃的耶,」愛吃的他,眼神嘴角已經露出了無限嚮往的樣子,於是我再正義凜然的使出絕招,「義大利是台灣人都很嚮往的國家,我們可以把這次旅程當作投資,回來後我再努力寫稿投稿」!於是我們就駕著新買的二手SABA愛車朝義大利出發囉。 嚴格來講,開車去義大利似乎是個不智的選擇,因為義大利的油錢比瑞士還貴、交通則是混亂得出名,可是不管怎麼說,開車都還是有它自由方便等無以取代的優點,更何況,義大利南歐的九月仍然熱力驚人,我們人出發之外,帳棚睡袋等傢伙也得同行,所以即使亞力克斯對於開新的「二手車」去義大利這件事有點兒焦慮,最後還是決定賭一賭自己的運氣以及這台車齡超過13年的老SABA的強壯度。 |
|||||||||||||||
夢
已 遙 遠 的 水 都 風 情
|
|||||||||||||||
這次的義大利之行,主要是以中部的拖斯卡那(Toscana)為主,但威尼斯(Venezia)就在可以順路繞去的北部偏東的位置,說什麼我也要去瞻仰一下水都的風華,於是行程最後變成從瑞士南行進入義大利,領略了威尼斯的獨特風味之後、再往西南方前進以拖斯卡那北部的盧卡(Lucca)作為遊走拖斯卡那的起點,往下經比薩(Pisa)前往佛羅倫斯(Firenze),之後再往南行前往聖吉米尼亞諾(San Gimignano)、蒙地里吉歐尼(Monteriggioni),最後以拖斯卡那中部的重鎮席耶那(Siena)作為拖斯卡那之旅的終點。 不曉得別人是以何種方式前往威尼斯的,我在想,如果可以,建議大家還是坐火車的好;威尼斯的聖塔露琪亞(Santa Lucia)火車站就位在威尼斯市裡,出了火車站就是水上巴士站,除了方便之外,應該還可以保有水都浪漫風華的完整面貌吧! 我們沒那麼幸運,開車前往威尼斯,由於車輛無法行駛於威尼斯市內,得把車子停在外圍的停車場中。走在連結威尼斯與外城的大橋上,大概過橋身一半之後就開始塞車,一路緩緩前進到大型停車場前,對威尼斯浪漫的想像已經被磨損許多,好不容易在這停車費超貴且無人看管的停車場內停妥了車子,一邊暗自慶幸SABA還沒加裝最新的CD音響、省卻了擔心被扒手敲破車窗的焦慮,一邊試圖想靜下心來看看所處的環境,有點兒小失望發現自己心裡唯一的感想竟是:大家對義大利之髒之亂的描述還真是一點兒都不誇張!當然早耳聞義大利是這樣的一個國度,只是沒料到這個幾乎與浪漫畫上等號的城市也一樣不能倖免。 步行進入威尼斯市區之後,髒亂的感覺稍稍有了點紓解,但這樣帶著負面角度的印象卻始終無法拂去,不過我想,這並不是威尼斯的錯。 漫 步 威 尼 斯 的 寫 實 在威尼斯窄小的街道上穿梭,是件有趣的事情;由於整個城市是建立在瀉湖之上,所有的建築物似乎都只在建築體朝水道的那一面做文章,富麗的、精心雕琢的設計都在面向運河的那一面,至於朝向內陸較不易為人所見的那一面則多半樸樸實實、鮮有裝飾。 「散步是認識威尼斯的最好方式」,幾乎去過威尼斯的人都如是說,不知道說這話的那些個旅人是以什麼為根據而下的結論,我的經驗是,在威尼斯如同迷宮般的巷弄間穿梭,你才可能有機會細細看清威尼斯的各種面貌,巷弄間滿天飛舞的衣物、有點兒殘破的街道與房舍,運河上看起來吊兒啷當、一點也沒有傳統味道的貢多拉船夫(Gondolier),里奧多市場裡的喧囂雜亂,種種,給夢一般的威尼斯注入了寫實的氣味,直到你尋著無所不在的指標來到聖馬可廣場(Piazza San Marco)。 走 進 繁 華 舊 夢 中 我帶著有點兒無所謂、且不知該期待什麼的心情漫步至聖馬可廣場,待整個廣場都進入視線範圍之後,「驚艷」兩字實在都不足以形容眼前這番景緻所帶給我的震撼力;巨大、富麗、密密麻麻的人潮、幾乎是鋪了滿地的鴿群、廣場邊莊嚴的總督府(Palazzo Ducale)、瑰麗的聖馬可大教堂(Basilica San Marco)、裝飾得美輪美奐的文藝復興式鐘塔(Torre dell'Orologio),站在這樣一個氣勢磅礡的廣場裡,我真心真意的覺得自己旅遊經驗裡的各個廣場,都不再是廣場了。這個聖馬可簡直就是威尼斯繁華富麗的過往靈魂,拿破崙形容它是「歐洲最高雅的客廳」、只有聖馬可廣場配稱為「廣場」,實在極為貼切。
然而,舊夢是需要額外付費的,你當然可以在廣場上找一處沒有鴿群們所留下的黃金路面席地而坐,享受這絕美的氣氛,但若像我們一樣想學紳士淑女、優雅的啜著卡布基諾聆聽曼妙樂章,那麼餐館遞上來的帳單,除了咖啡本身、還會加上現場演奏音樂的費用、佈置餐桌的費用,索價大約是台幣400至500元之間;當然,我們事前並不知情,而這一杯就著華麗夜色的卡布基諾成了我威尼斯之旅小小的疼痛。 從威尼斯的舊夢走出,幾分鐘的短短路程就來到瀉湖邊,潮水溢上原本就並不頂寬敞的道路,部分路段幾乎是得要踮起腳尖才能通過淺淺的水灘,站在這兒或再往前走上嘆息橋(Ponte dei Sospiri)前的麥桿橋(Ponte della Paglia)遠望感受一下,當下就會深刻體驗到威尼斯建在瀉湖上的意義為何。 威尼斯之所以為水都、以水道替代街道,主要是因為這小小的城市其實是建在瀉湖沼澤的低漥沙渚上,而人定勝天的含意再度被義大利的建築者給發揚光大,他們以松木的木排和木樁搭成地基,再使用不透水的石材來建造房舍,以目前威尼斯市內許多房舍都已超過400歲高齡的現實來看,這個聽起來似乎有點兒不可思議的方法顯然非常奏效。 據說在聖馬可廣場上高達98.5公尺的鐘樓於1902年倒塌時,地底下用以支撐鐘樓千年之久的樁木仍然狀況良好,鐘樓之所以倒塌、乃是因為多次加高增建超過最初木樁所應承受的重量極限,翌年依原樣、在原地重建的鐘樓仍採古老的建築方式以木樁為地基,現在每天有無數人踏上這個於1912年啟用的新鐘樓俯瞰威尼斯與瀉湖的迷人景緻,不知道其他人的感覺是什麼,我倒覺得這個90歲的鐘樓似乎是極為硬朗的。 運 河 上 的 另 一 個 角 度 瀉湖旁就是水上巴士站,我們跳上1號水上巴士、改由運河上的角度感受水都風情。 威尼斯運河上的交通工具並不僅只有貢多拉(Gondola)而已,水上巴士、遊艇、駁船等都在運河上穿梭行走;當然,貢多拉是傳統、最有韻味的水上工具,貢多拉船夫甚至是威尼斯的象徵與神話的一部份,當地古早的傳說說到,貢多拉船夫天生長有使他們能夠在水面上行走的蹼腳,而他們對錯縱複雜的水道聊若指掌乃是來自於父子代代相傳的知識。
這些傳統貢多拉船夫的模樣,我在那拉斯維加斯打造的維尼斯飯店看過,當時嫌人家美國人虛假做作、硬是要把各國的精華給拷貝到賭城去,只是沒想到等自己真的來到了水都,卻反而覓不得這樣的情境。不禁要聯想起友人前年參予威尼斯嘉年華會的感想:傳統精緻的面具已越來越少見到在嘉年華會上使用,過多的觀光客戴上美國米老鼠等卡通人物的面具來威尼斯瞎攪和,壞了友人盼了許久威尼斯夢、更壞了嘉年華的傳統意境。 貢多拉船夫也是吧!我實在不願意跳上貢多拉、讓那個滿臉滿肢體動作都寫著漫不經心的貢多拉船夫帶我遊水都,與其花高昂的金額換一段這樣的運河經驗,我寧可選擇1號巴士緩緩的沿著大運河(Canalazzo)而行,只要想、還可隨時在靠站時下船細細瀏覽。 大運河的航行路線流經威尼斯市的中心,自古開始這條水道就是威尼斯的主要通衢,是以,威尼斯市裡如巴洛克式風格的安康聖母教堂(Santa Maria della Salute)等聞名的建築、近五百年來眾多華麗的底府如黃金屋(Ca' d'Oro)等以及最繁榮的里奧扥區(Ponte di Rialto)都依著大運河而建。 從運河上看威尼斯,緩緩映入眼簾的建築物雖美、但卻更給我一種夢已遙遠的淡淡哀愁,牆上的濕壁畫褪了色、裝飾的大理石顯得有點兒殘破、潮水年年漲退的痕跡清晰地刻劃在牆上、許多人家的牆上掛著抗議馬達汽艇的白布條、昂貴的租金使得不少屋舍都落入一年只來小住數星期的富豪手中、還有許多待修待整的空屋一樣也佇立在大運河邊,當街燈亮起的傍晚時刻來臨,大運河並沒有被照亮多少、一片片黑戚戚的窗口散發的真是一股人去樓空的哀愁氣氛。
|
|||||||||||||||
DOMINIQUE'S STORY WEB HOME |
||||||||||||||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